广告区域

广告区域

欧美头部汽车公司考虑抱团合作应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低价竞争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快速崛起已经让欧美跨国汽车公司感到坐立难安,他们甚至考虑放下过往成见与本土竞争对手达成合作,集中资源削减电动汽车制造成本,以此应对中国汽车公司造成的价格危机。

  Stellantis CEO唐唯实(Carlos Tavares)指出,全球汽车制造商必须能够在成本上匹敌中国竞争对手,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市场份额。他认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扩张行动“非常有力”,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商和20世纪90年代韩国汽车制造商的崛起。

  “可以在欧洲市场上看到这种情况,”唐唯实在与分析师召开的电话会议上说,“我们可能并不想第三次看到同样的情景重演。”

  底特律两大汽车公司福特和通用的掌门人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福特公司CEO吉姆·法利称,福特将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合作,削减电动汽车电池成本;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认为,公司将会参与到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中,特别是在不面向消费者的技术层面,这将更有效地利用研发和资本。

  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加速向海外拓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较强的欧洲地区。去年9月比亚迪亮相德国慕尼黑车展,并了引入中型轿车海豹,起售价4.49万欧元,较大众纯电中型轿车ID.7起售价低了1万欧元。

欧美头部汽车公司考虑抱团合作应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低价竞争

  瑞银证券研究部拆解比亚迪海豹后认为,比亚迪海豹整体成本较同级别竞对车型,比大众汽车在欧洲生产的相似规格车型成本低35%。受益于技术领先和零部件高度集成性,比亚迪海豹即使在欧洲本土生产,也比西方现有汽车制造商在本土生产便宜四分之一。

  雷诺公司CEO Luca de Meo给出的方案是建立类似于空客的公司,集中德国、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的资源进行联盟。汽车界的“空客”可以帮助各大汽车公司分担制造廉价电动车的巨额成本,并使他们从更大的规模经济中受益。

  艾睿铂(AlixPartners)大中华区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指出,各大汽车公司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中国汽车制造商发力海外市场的动作让欧美汽车公司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抵御这些“新进入者”的挑战,“基本到了不得不为之的境地。”

  2023年比亚迪全球出口量猛增至24.2万辆,海外业务成为支撑这家汽车公司销量进入下一梯队的关键。比亚迪已经与欧洲、中东等多地经销商达成合作,扩大展厅数量并计划在匈牙利等地设厂。

  地方政府已经采取了应对举措来抑制中国电动汽车的增长势头。美国通过提高关税手段将中国进口汽车拒之门外;欧盟监管机构去年9月份宣布针对中国低成本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

  阻碍欧美主流汽车公司电动汽车生产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在于供应链,尤其是成本最高昂的动力电池。中国动力电池公司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电池成长为全球头部动力电池厂商,而欧洲本土电池厂Northvolt、PowerCo、ACC等公司尚未进入规模量产阶段。

  另一隐藏风险是,由于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趋缓且各大厂商电动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汽车公司对于电动化转型动力不够强劲。如果放慢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步伐,欧美国家建立本土供应链的时间可能将进一步拉长。

  章一超并不认为各大汽车公司加强合作将遏制中国汽车公司崛起。“欧美汽车公司的联合可能会减缓中国汽车厂商发展步伐,为最终的市场格局最大化自身份额,但几家中国汽车公司参与到全球版图,和他们同场竞技的终局应该很难改变。”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达成合作的最终效果也存在不确定性。各大公司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实质性合作落地之前,或将经历漫长的磨合期。

作者头像
admin创始人

上一篇:3d建模办工作
下一篇:2013全运会奖牌榜

发表评论